今年以来,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的速度快得让人目瞪口呆。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回笼到银行或者固收类产品,不再风险收益性价比而是先关注潜在回撤,没听说过的投资品种都不想了解,对回撤的容忍度急剧降低,以及,不想看股票账户了因为不看就是没跌。
今年在问到投资目标时,最多的回答就是——我想追求稳健。然而在这样对于“稳健性”的无限追求背后,还是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要对齐一下“稳健性”的定义,这个词本意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和干扰时保持可靠和稳定,能做到适应市场各种条件的变化。但似乎现在的“稳健性”还隐含了一种追求:在当前环境下可以做到低回撤,并且收益越高越好。这无可厚非,谁不想多要点收益,但额外的收益一定是来自于额外的风险的,稳健性的要求应该是能适应各种市场环境,而不是只在一种条件下表现好,毕竟在今年复杂的内外局势中,“市场环境”很容易就会发生改变。比如说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记得在7月川普中枪拜登退选后,很多人都确信这次川普赢定了,然而今天的电视辩论之后哈里斯似乎更受欢迎,选情扑朔迷离。这前后也只有2个月不到的时间,川普当选的“确定性”的就这么改变了,在这其中押注“特朗普交易”的人,当时有很高的把握,而现在已经很少被提起。虽然押注正确可以带来额外收益,但市场变化之快,使得押注带来的收益难以持续,“稳健性”也就降低了。
另一种对“稳健性”的执念来自于历史业绩,因为一个表现良好的历史业绩曲线来做决定,特别是当这种追求走向极致,在一周又一周的验证中,终于把历史业绩最符合“稳健性”要求的品种筛选了出来,最终all in。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要弄清历史业绩背后支撑的原因。今年以来国内的长期债券就一直处于这样的循环之中,长债上涨→吸引购买→资金推动→长债继续上涨。在这样的循环下,投资于长债的基金收益轻松pk其它债基,雪球越滚越大,但这个逻辑是否可以持续?8月债券市场的回调已经给出了答案,债券这样的固定收益品种,收益毕竟是有上限的,用历史业绩做选择,可以选到过去收益最好的品种,但无法选出在未来条件发生改变后最稳的品种。
对“稳健性”的追求是风险偏好降低时人的必然选择,然而单一的押注或者是纯粹的看历史业绩做选择都不是实现稳健性的好办法,这种“稳健”都有可能被一个因素的改变推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资产配置上,做好应对,而非预判。
(转自:策略优基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